中國青年報記者:一些報道稱,有的新冠肺炎治愈患者身體功能器官受到了損傷,還有的可能存在復陽風險。我想請問的是,對治愈患者有哪些提醒和建議?謝謝。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科技攻關專家組成員王貴強:謝謝您的提問。首先,新冠肺炎病人有一部分重型和危重癥的病例確實會需要很長時間的恢復,基于這點,衛健委發布了相關文件,強調對恢復期病人進行密切監測和隨訪,尤其在清零過程中,我們采取的也是“分層救治”原則。比如病人輕型、普通型達到了出院標準,解除隔離標準以后直接居家隔離14天,當時我們在第五版已經有“復陽”病例,所以居家14天的隔離要嚴格按照要求做,包括要求病人要有單獨房間,要戴口罩,不要和家屬密切接觸等,實際也是防止可能潛在的傳播風險;對一些重癥病人有基礎病的,達到出院標準,但是有基礎病需要進一步救治的,要到其他有條件的醫院進一步治療。但也有個別的病人很重,動不了,基礎病又需要治療,可以采取就地治療原則;對重癥、危重癥的病人,我們強調出院以后一定要密切監測和隨訪,因為這里有些病人有基礎病需要進一步治療,有一部分可能存在著肺功能逐漸恢復,甚至個別可能會有肺纖維化的發生和發展問題,所以出院以后,我們希望所有病人都要密切監測隨訪,出院以后2周和4周都要到醫院復查,包括查肺功能、胸片、血常規等指標,希望出院后的隨訪保證這些病人順利康復。出院后還有一系列康復措施,很多地區也有中醫、中藥深度介入,參與到病人的康復治療,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復陽”就是達到出院標準了,出院后又出現核酸檢測陽性了。“復陽”的病人可能用“再檢出”更合適,也就是說這種病人沒有真正的病毒消失,上呼吸道咽拭子、鼻咽拭子查不到,但是下呼吸道在肺里還有病毒,包括我們做尸檢,可以看到死亡的病人也有很多的病毒顆粒,提示新冠病毒感染的情況,病毒存在時間比較長,這和SARS、MERS不一樣,這是這個疾病的特點。第二種情況是檢測的敏感性還不足夠強,現在科技部也在支持提高敏感性檢測方法的研發,檢測敏感性不是很強的情況下,比如低病毒水平、低病毒載量的時候,上呼吸道標本就可能查不到了。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個別病人由于免疫功能比較低下,因為我們知道重癥、危重癥的老年病人比較多,有基礎病,免疫功能是低下的,所以導致持續陽性或者“復陽”,持續陽性的病例也有一部分,盡管不是很多,但是持續陽性我們也要高度關注的。
基于這種情況,對于“復陽”的病人,第一要隔離,因為是有傳染性風險的,盡管傳染性可能低一些,但是不能說沒有傳染性,我們按照有傳染性來進行隔離。第二是要密切觀察。目前來看,“復陽”的病例整體發生情況在我國初步的數據是5-15%,有的地方很低,才百分之零點幾,差別還是比較大的。總體“復陽”人群不是特別高,但是我們要隔離觀察。對“復陽”病例臨床的變化,大部分病人是沒有癥狀的,只有極個別的會出現癥狀,極少數會出現胸片或CT上有肺炎的進展,但大部分病人是很穩定的,隔離觀察就可以了。這部分病人我們還在做相應的研究,到底是免疫功能問題還是原來沒檢出,所以這方面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總體來講,對復陽的病人我們不能大意,要進行很好的密切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