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產施工端數據進一步趨弱后,市場期待基建可以接棒帶動鋼材需求。尤其是近日新一輪新增地方債額度下達后,市場更加期待基建拉開今年第二波施工大潮。在研究政府財政與基建投資效率后,我們認為:
截至目前,幾項基建資金的主要來源均未表現出大幅增加的趨勢。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在剔除去年的留抵退稅因素后增幅有限(1.54%)、專項債發放有所轉弱。而同時政策性金融工具也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時機釋放。
基建資金的支出端,不論是地方財政還是專項債對基建的支持力度都同比走弱。尤其是今年提前批專項債額度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實際的專項債發放規模低于去年同期,對基建支出的占比也是2021年下半年有完整數據統計以來的歷史低點(59.5%)。
城投公司的債務問題由來已久,積壓政府對基建的投資。此類情況將進一步影響專項債對基建的拉動作用。
實際上當前國內基建增速維持高位的部分原因是去年前7月公共財政支出對基建的投資同比增速較高。當前投資“紅利”趨于尾聲,基建或難以維持較高增速。
一、 基建的收入端不及預期
國內基建的收入來源主要有政府公共財政收入、專項債等。而截至目前,主要收入來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甚至并未出現。
今年前四個月我國公共財政收入8.32萬億元,同比提升11.9%,扣除2022年留抵退稅因素后僅增長1.54%。后疫情時代的政府財政收入改善幅度有限的主要原因是企業盈利尚未明顯好轉、居民收入預期并未改善和土地市場交易疲弱,以上問題難以在短期扭轉。
專項債發放進度一般。實際上,本年度提前批新增專項債額度為歷史高點,同比提升50%,達到2.19萬億元。但是一季度發放力度基本與去年持平,進入二季度后反而走弱。截至5月30日,2023年前5月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為1.87萬億元,低于2022年的2.03萬億元和2020年的2.15萬億元。節奏上,往年5月均會集中發行專項債,而今年5月的發放額度并未明顯提高。
圖片
2022年下半年,由于“穩增長”壓力較大,三大政策性開發銀行聯手推出約7400億元的政策性金融工具。但今年尚未見到類似政策性金融工具推出的跡象。
二、 專項債、政府公共財政支出對基建支持力度均下降
2023年前四個月,政府公共財政支出同比提升6.8%,投入領域更偏向民生和科技等剛性需求領域,對基建的支出同比僅溫和增加3.4%。雖然對比2022年全年增速1.3%回升,但是依然低于2022年前4月和前7月的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