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塊鋼板到“國之重器”,中國“智造”走向世界
電影《流浪地球2》自年初上映以來,好評不斷,一系列極具科技感的故事情節,受到了大批影迷的追捧,影片中宇宙級施工場景里,國產工程機械作為“特殊演員”多次出鏡。在眾多亮相的“國之重器”中,有不少徐工身影。而這場跨界聯動的背后,是制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飛躍。

從一塊鋼板到“國之重器”,中國“智造”走向世界
22個工位上,機械臂靈活地揮舞翻轉;車間里,屏幕上記錄生產數據的數字不斷跳動;產品下線后,相關檢測報告同步讀取,確保質量環節可追溯……這一幕幕場景來自徐工集團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徐工重型”)的裝配車間,這里已經提檔升級為數字化底盤裝配檢測生產線。據了解,這不僅是全國第一、亦是全球第一條工程起重機裝備智能生產線。

從一塊鋼板到“國之重器”,中國“智造”走向世界
“通過推進高質量的‘智改數轉’,徐工重型5G全價值鏈智能工廠已經建立起一批完善的數字化車間和智能產線,尤其是結構焊接智能機器人,不僅節省了大量的人工,機器人焊接比率也達到了85%。”徐工重型工藝技術部智能制造研究室主任呂金波介紹道。
其實,早在2015年,徐工重型就已與“智改數轉”結緣。彼時的國際市場上,德國和日本處于工程機械制造的領先地位,但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沿襲傳統制造方式:起重機的品種繁多冗雜,從幾噸到上千噸,差距兩百倍;有的結構件重達20多噸,配件的轉移、翻轉都成了難題……在這種背景下,徐工重型的“東進提升計劃”正式啟動,探索、創新,突破傳統的生產模式,勇闖工程機械智能制造的“無人區”。
“從分類上來講,工程機械制造屬于離散制造,多品種、小批量、定制化,而重型機械又是這一大類別里很典型的代表,在此之前,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都鮮有經驗可以借鑒。可以說,我們在走一條從未有人走過的路。”工人、設備、布局、角度,反復推敲、反復測試,設計圖一遍遍更新……呂金波和團隊足足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才找到最佳焊接組合方式:“起重機結構件,這種高強度鋼板的焊接,存在很多狹小的箱體,機器人很難觸達。我們就把它給拆開,這樣能夠最大幅度提升機器人的焊接范圍。”
從一塊鋼板到“國之重器”,中國“智造”走向世界
“十四五”以來,徐工快速啟動了“起重機智能工廠大數據工程”項目。“企業原來只賣產品,如今要帶一套解決方案,在手機上做一個平臺,客戶在平臺上能看到自己買的車在做什么、工況如何。”呂金波介紹,通過建立中央集控指揮中心,徐工重型可以實時獲取企業生產管理、質量管理、產品研發、海外開拓等業務運營過程的關鍵數據,通過綜合運用,實現智能辦公和指揮,打造企業智能運營體系。
不止5G全價值鏈智能工廠,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徐工起重機械還建成了行業首個5G智慧工業園區。綜合應用機器視覺、高精度室內定位、AR/VR等多項關鍵技術,園區開展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試點,將5G應用由生產外圍視頻監控、巡檢安防、物流配送等淺層應用過渡到設計研發、加工裝配、生產控制、質量檢測、安全生產等內部深層次環節,被評為江蘇省“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標桿。
從2018年的1個智能車間、1條生產線,到現在的4個智能車間、10條生產線,短短5年間,徐工重型已經完成了多次更新迭代。懷揣著打造世界第一工程機械制造品牌的夢想和信心,循著“智改數轉”一路走來,徐工重型先后被評為全國智能制造標桿、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全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范,也是行業內首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達到四級水平的企業。
從一塊鋼板到“國之重器”,中國“智造”走向世界
徐工重機的轉型發展,正是徐州這座老工業城市轉型的縮影。
時間回到2016年,這一年,徐州市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首批國家信息消費示范城市”,五年后,徐州上榜“全國數字化轉型百強城市”。錨定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徐州市政府出臺了《徐州市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堅定以產業“數智化”改造作為提質增效的關鍵抓手,打造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生態。
從“制造”奔向“智造”,近年來,徐州積極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實現信息技術對制造業的全面賦能。目前,徐州開展數字化轉型的制造業企業已經超過1000家。
談及下一步的規劃,呂金波信心十足,“未來徐工重型將進一步聚焦‘質量、效率、成本’,引入人工智能、數字孿生、機器視覺、5G技術等,建設高水平智能工廠,著力打造徐工起重機智慧產業園,快速提升柔性智能制造能力,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高質量發展,為徐工集團乃至工程機械行業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