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這個64歲濟南國企發展歷程,從巔峰走向低谷,又從低谷攀上新的高峰,5年時間實現了無鋼勝有鋼。鋼鐵主業關停后,濟鋼憑何“浴火重生”?這背后,濟鋼做對了什么?在全國動能轉換的大潮中,濟鋼強勢歸來給出了怎樣的啟示?
濟鋼回來了
在近期公布的2022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中,濟鋼以447億的營收位列第499位,同時位列中國制造業企業榜單256位。這樣的榜單一經公開,不少人恍然大悟,關停鋼鐵主業的濟鋼,竟然比之前活得更好了。
其實,1958年建廠的濟鋼,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曾多次登榜中國企業500強。從公開信息看,2001年,濟鋼集團成為濟南市第一個工貿收入過百億的企業;2002年至2006年,濟鋼集團在中國企業排名中均位列前100強,其中,2003年排名最靠前,位列第38位。
從鋼鐵行業看,2005年,濟鋼集團年產鋼已突破1000萬噸,穩居全國十大鋼企行列;2007年,濟鋼集團所產鋼和鋼材雙雙超過1200萬噸,達到鼎盛時期。
2008年隨著山鋼集團組建后,作為曾經的山鋼子公司,濟鋼便很少再出現在中國企業500強名單中。
在風起云涌的國企重組改革中,2021年底,濟鋼劃歸濟南市國資委,成為濟南市屬一級國企,得以重新以獨立企業參評中國企業500強。成為濟南市屬國企后,濟鋼首次參評即登榜,讓很多人以這樣的方式重新認識它。
“死過一回”
當我們重新看到濟鋼的實力時,這已是一個無鋼的企業。作為曾經的全國十大鋼企之一,曾經多么輝煌,2017年鋼鐵主業關停時濟鋼員工感受到的落差就有多大。
2017年,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國家去產能政策、促進鋼鐵產業轉型升級,59歲的濟鋼從6月29日到7月31日,33天安全關停650萬噸產能、平穩分流近2萬名職工,創造了國內鋼鐵行業關停規模最大、安置人數最多、安置期最短的紀錄。
鋼鐵主業關停,濟鋼財務收入斷崖式下滑。鋼鐵主業關停前,濟鋼半年營收150多億元,每月回款均為兩位數(單位:億元)。鋼鐵主業停產后的7月,濟鋼進賬斷崖式下滑,只有4億元,一名財務工作人員為此趴在桌上痛哭。
2019年接受記者采訪時,在濟鋼工作了29年的一位員工談及轉型發展時眼角泛紅,“得知鋼鐵主業要關停,職工哭了好幾場。”
“靠鋼吃飯”的印記有多深?不少濟鋼職工的父輩,也曾是濟鋼員工,現在偶爾還會問起:“濟鋼不產鋼鐵了!真的嗎?”
從一線工人成長為濟鋼“掌門人”的薄濤,曾直言濟鋼“死過一回”。
面對沒有成功先例可循的復雜局面和不明確的發展路,當時薄濤提出,“三年再造一個新濟鋼”。
如今再看這樣的目標,這不只是鼓舞士氣的豪言壯語,而是濟鋼已經翻過的一座“山”。
“產城融合”的樣本
城市鋼廠如何轉型發展?面對這個難題,自2017年鋼鐵主業關停后,濟鋼便開始持續探索。
經歷過轉型陣痛,“產城融合”成為濟鋼發展的主線,發展主業也在不斷明確。從停產初期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存續產業;多元主打、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到2019年基本確立“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現代城市服務”三大主業定位,再到以空天、先進材料、新城建為主業,2021年劃入濟南市后,在“工業強市”戰略引領下,濟鋼確立了以數字信息、智能制造、現代服務為龍頭的三大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了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產業主體框架。
“去產能不是去企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是關鍵。”濟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薄濤說,濟鋼積極探索“產城融合”的發展道路,奮力蹚出一條城市鋼廠轉型的發展新路,充分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堅持把新濟鋼的發展與城市的規劃、發展、需求相融合,逐步形成以存續產業、新增產業、未來產業為支撐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架構,轉型之路越來越清晰、決心越來越堅定。
“置之死地而后生”。經過5年新舊動能轉換,濟鋼存續產業紛紛“脫胎換骨”。比如,冷彎型鋼自建立就鮮少盈利,而主業關停后,卻迸發新活力,年產量從轉型之初的6萬噸提升至25萬噸;濟鋼物流營收規模逐年翻番,由25億元增至180億元;城市礦產面對轉型之初主營業務90%以上滅失的困境,主動出擊,對外積極開展合作經營,營收增長至轉型之初的3倍多,月營收突破13億元;薩博汽車在濟鋼鋼鐵主業停產前產值僅在5000萬元,近幾年,以科研項目為抓手快速發展,營收規模近10億元;冶金研究院轉型之初營收在1700多萬,近些年快速拓展建立了標準物質、理化檢測等六大業務板塊,今年營收有望達1億元……
新增產業“多點開花”。濟鋼順行綜合服務區和新能源充電站全面建成,巡游出租車總量達580輛,在濟南市行業排名第2;環保新材料產業園用時5個半月完成礦山基建施工,創國內同類大型礦山建設工期最短紀錄,投產當年產量即達780萬噸……
與此同時,濟鋼不斷探索跨界融合,未來產業正在崛起,含金量不斷提升,最具代表性的即空天信息產業。濟鋼防務用時140天即完成注冊,已連續兩年實現盈利,填補了國家在部分空天信息領域的產業空白。首輛車載要地凈空防御系統完成交付;濟鋼防務面向環保新材料數字礦山建設需求,成功研制高精度北斗定位產品和數字地球三維可視化平臺;齊魯衛星公司針對衛星媒體融合等8個領域開展技術研發,形成了齊魯星惠產品體系。
無鋼勝有鋼
隨著存續產業、新增產業、未來產業持續發展,二次創業的濟鋼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短短5年間,濟鋼經營規模以每年37%的增長率快速遞增,營收從2018年的147億元,增至2019年的225億元,2020年克服疫情影響實現293億元,營收基本恢復到鋼鐵主業停產前水平,實現了“三年再造一個新濟鋼”的目標。隨著2022中國企業500強名單公布,濟鋼以2021年447億元的營收登榜,發展躍上新高峰。
隨著濟鋼發展規模持續壯大,職工收入也穩步增長,從鋼鐵主業停產時的人均7.9萬元/年,增至2021年的人均13.17萬元/年,四年增長了66.7%,其中內退職工人均月收入增長600元左右。
其實早在2018年,濟鋼轉型發展的成效已讓眾多職工重燃斗志。當年,濟鋼城市礦產公司營收39.87億元,成為濟鋼轉型排頭兵。“鋼鐵主業停產最初的迷茫和悲傷情緒早就一掃而光。”時任濟鋼城市礦產公司機關黨支部書記、黨群部副部長的劉法敏說。近日,得知濟鋼登榜中國企業500強,已調任日照濟鋼金屬科技有限公司的劉法敏告訴新黃河記者:“2017年濟鋼轉型發展之后很多職工當時很迷茫,如今濟鋼竟然是中國企業500強了,很意外,很驚喜,很自豪。”
曾在濟鋼鋼鐵主業發展黃金期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的姜和信,在主業停產后,轉型為山東魯冶瑞寶電氣自動化有限公司創新工作室負責人,開始重新打拼。談及濟鋼登榜中國企業500強,姜和信告訴新黃河記者:“我感到非常振奮。原來濟鋼生產鋼鐵時規模比較大,那時進入中國企業500強相對容易些。5年前鋼鐵主業停產,濟鋼原來的輔業變成主業,同時重新開辟新市場。市場打拼我們都是門外漢,這幾年相當不容易,但濟鋼人有一種拼搏精神、一團火精神、不怕困難的精神,通過從上到下的創新與市場打拼,經過5年奮斗出這樣的成績,非常不容易,我認為是實至名歸。”
新濟鋼加速奔跑
重回中國企業500強,新濟鋼正匯聚更多的期待。而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是所有企業面對的永恒發展命題。
經過5年奮戰,濟鋼已實現從“排放型”到“消納型”企業的轉身,仍在持續深耕新舊動能轉換。今年上半年,濟鋼已實現營收210.41億元。
“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是創新。濟鋼轉到新的產業,有些產業已朝氣蓬勃,讓人充滿信心。”姜和信說,鋼鐵主業關停前,他不需要跑市場,如今既需要做好技術創新也要跑市場,“開拓市場一直比較難,盡管如此,我們一直在知難而上,持續奮斗。”
近期濟鋼召開的第二十一屆一次職代會上提出,新濟鋼已進入轉型發展以來最為關鍵的發展階段,要克服一切困難,想盡一切辦法,咬緊牙關,奮力攻堅;要加快形成更多響亮的“濟鋼名片”,打造更多更強的“單項冠軍”,加快形成新濟鋼產業集群。
談及未來發展,薄濤表示,堅持產城融合、跨界融合戰略主線。依托濟鋼特色產業鏈條建鏈、強鏈,努力成為濟南市制造產業的“種子孵化器”和“集聚承載體”;以新一代創新技術驅動企業轉型和指數型增長,多措并舉做好“創造文章”“創新文章”;加快培育綠色低碳新興產業,讓“綠色低碳”成為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鮮明“底色”。
放眼山東,“在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基礎上,加快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國務院賦予山東的重大戰略使命。顯然,找到有效發展路徑的濟鋼,已在這條路上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