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2021(第二屆)中國不銹鋼及特種合金新材料產業高端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中國不銹鋼行業應加快工藝技術創新,走高效低碳發展之路,并就降碳提出路徑。
需求料高增長
“就消費結構而言,目前不銹鋼消費以板材、冷態為主,300系、400系產品仍是未來的主要消費方向。”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建民表示。
機構預測,“十四五”期間,全球不銹鋼粗鋼產量平均增速為5.6%。國內方面,隨著下游行業高質量轉型發展,預計將帶動國內不銹鋼產業需求增量,中國不銹鋼生產和消費增速將顯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發展中心宮瑋早前表示,建筑領域的節能減排是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一環,應從建筑材料生產、施工建造、運營維護全生命周期推動建筑業全產業鏈綠色低碳化發展,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
分析人士表示,不銹鋼具有耐腐蝕、少維護特點,滿足綠色建筑“安全耐久”的要求,未來或有望在建筑行業廣泛應用。
世界鋼鐵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鐘紹良在會上表示,世界鋼鐵協會測算,全球噸鋼平均碳排放量約1.85噸,不銹鋼約2.23噸。鐘紹良舉例,以一個典型建筑或機械結構為例,為實現150年結構壽命。如果使用鋁合金,每噸功能結構在150年中需要排放8.5噸CO2。如果使用碳鋼,只需排放4.3噸,而不銹鋼僅3.3噸,且不銹鋼超強的耐用性可以使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比同類材料減少30%左右。
低碳發展勢在必行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鋼鐵行業碳排放量占全球鋼鐵行業碳排放總量的60%以上,不銹鋼產量約占鋼鐵總產量的7%。2021年上半年,中國不銹鋼產量占全球產量的56%。
不銹鋼行業低碳發展勢在必行。李建民建議,加快不銹鋼產業優化布局,打造高效不銹鋼生產供給體系;推進行業聯合重組和共贏合作,構建行業發展新格局;加快工藝技術創新,走高效低碳發展之路。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李新創提出,中國不銹鋼行業“碳達峰”及降碳路徑包括:一是推動綠色布局;二是節能及提升能效;三是優化用能及流程結構;四是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五是應用突破性低碳技術;六是制度建設和政策體系支撐。
“應用突破性低碳技術方面,以氫作為還原劑替代碳冶金,是鋼鐵生產實現無化石冶煉,達到零碳排放的重要技術,也是目前國際國內鋼鐵行業的關注熱點。”李新創表示,瑞典、德國、日本等國家鋼鐵行業均在開展相關實踐及應用,國內寶武、河鋼、酒鋼等也正開展相關研究。
李新創進一步表示,實現綠氫制取方式及成本降低是關鍵。需要重點圍繞以高爐富氫(或純氫)冶煉和氣基豎爐富氫(或純氫)冶煉為主的技術路線,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工藝和裝備取得重大突破,成本降低50%以上。
“不銹鋼企業在追求企業規模擴張、研發新產品、新技術同時,要緊跟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步伐,高度重視不銹鋼產品潛在的環境和健康影響,為應對未來直接或間接針對鋼鐵產品的環境立法和相關貿易壁壘做好準備。”鐘紹良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