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在美暴發以來,美國聯邦政府多次出臺大規模經濟紓困法案,美聯儲實行超寬松貨幣政策,以托底美國經濟。多重政策組合雖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疫情對美國經濟的沖擊,但卻造成美國通貨膨脹高企、貧富差距擴大,并造成全球金融市場波動。
通貨膨脹高企
美國勞工部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0.6%,同比上漲7.5%,創1982年2月以來最大同比漲幅。美國銀行發出警告,美國即將迎來“惡性通脹”,且至少持續2至4年。
經濟學家指出,除消費需求強勁、供應鏈瓶頸持續等疫情帶來的直接影響外,貨幣政策過度寬松是造成通脹激增的“幕后推手”。2020年2月份疫情在美暴發以來,美聯儲短時間內多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至目前的零到0.25%之間,同時宣布實施無上限的量化寬松政策。這種“無節制印鈔”的行為向市場注入過多流動性,導致物價攀升。不少市場人士指責這是一種對經濟長期健康復蘇不負責任的態度。
以2021年感恩節為例。美國媒體普遍指出,由于食物、禮品和汽油價格飛漲,去年感恩節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最昂貴的感恩節。不少美國家庭感嘆生活日益艱難。
通脹加劇同時推高企業經營成本,讓不少小企業“難以為繼”。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一家燒烤餐廳老板吉爾·伯格斯(JillBergus)也表示,受肉價上漲影響,餐廳菜單價格近月來上漲了20%至30%,且沒有進一步漲價空間,否則很有可能無法吸引顧客就餐。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牛肉價格上漲21%,豬肉價格上漲17%。
貧富差距擴大
事實證明,美國政府出臺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讓富裕階層成為主要受益者,而對經濟基礎薄弱的低收入階層支持力度有限,導致本就存在的貧富差在疫情期間再度擴大。
一方面,疫情以來,美國國會多次出臺大規模支出計劃,包括向美國家庭發放1200美元現金支票。但看似“一視同仁”的舉措,實際上未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到脆弱群體。同時,疫情下旨在扶持小企業的“薪水保護計劃”資金被個別不具申領資格的大企業“截胡”,致使不少小企業因沒能獲得“救命錢”而倒閉。
另一方面,美聯儲超寬松貨幣政策對美國貧富差距擴大難辭。疫情后美聯儲推行的大規模債券購買計劃和超低利率水平推高了資產價格并降低了借貸成本,助推股市上揚,對富裕階層更加有利。但與此同時,新一輪通脹正剝奪中低收入人群的實際工作收入,加劇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衡。
曾被稱為金融巨鱷索羅斯“軍師”的億萬基金經理斯坦利·德魯肯米勒(StanleyDruckenmiller)曾抨擊美聯儲是加劇美國社會財富水平兩極分化的“罪魁禍首”。因美聯儲貨幣政策受益的“不是(紐約窮人聚居區)哈勒姆島上的兒童,而是德魯肯米勒和其他富人”。
市場觀察網站(MarketWatch)專欄作家雷克斯·納丁曾指出,過去數十年來,美國富裕階層資產不斷攀升,前1%的富裕人群已掌握美國三分之一的財富,但中間60%的美國民眾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卻持續下降。
美國銀行去年11月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食品和能源類商品價格上漲使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家庭購買力按年率計算下降了4.6%,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購買力僅下降了3%。
摩根大通研究所(JPMorganChaseInstitute)近日對約160個美國家庭銀行賬戶的一項研究顯示,雖然聯邦政府發放的現金支票普遍推高了家庭儲蓄率,但比較而言,富裕家庭的儲蓄額仍明顯高于低收入家庭。其中,高收入家庭儲蓄中值較兩年前高出約40%。典型的低收入家庭儲蓄中值雖然增長了70%,但從數額上來看,也僅是增長了約1000美元。
負面效應外溢
美聯儲作為全球最重要儲蓄貨幣美元的發行機構,對全球而言,其貨幣政策“牽一發而動全身”。美聯儲出臺超寬松貨幣政策帶動全球流動性大增,其本質是將本國政策調整成本轉嫁給其他經濟體,導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債務進一步增長。隨著美國經濟持續復蘇,美聯儲加快收緊貨幣政策的預期升溫,又引發美元升值并降低全球流動性。
近來,美國經濟從疫情導致的衰退中快速復蘇并引發持續通脹,美聯儲將極有可能很快提高利率水平。美聯儲鮑威爾在1月份貨幣政策會議后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承認,“如果條件適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將考慮在今年3月貨幣政策會議上宣布加息”。同時,美聯儲將在今年3月結束資產購買計劃,并決定在開始上調利率水平后開啟縮表進程。
不過,近期地緣政治因素可能導致美聯儲貨幣政策前景變得復雜。雖然市場目前普遍預測美聯儲將在3月份加息,但加息幅度和時機仍存在不確定性。有經濟學家預測,美聯儲可能采取更加“鷹派”的做法,或在3月份加息50個基點。高盛分析師認為,美聯儲可能會在今年加息7次,每次25個基點。但也有分析認為,在烏克蘭局勢恐慌情緒的推動下,美聯儲可能會采取比市場更為“鴿派”的態度,為加息前景帶來不確定性。
但無論如何,在高通脹環境下美聯儲在今年至少加息一次已是普遍共識。在高傳染性新冠變異病毒仍在全球肆虐、世界經濟復蘇正面臨嚴重挑戰的大環境下,美聯儲加息勢必威脅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金融穩定和債務安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顯示,美國等發達經濟體收緊貨幣政策將成為對全球經濟增長的下行風險之一。IMF指出,由于很多經濟部門仍存在較大的金融脆弱性,在缺乏清晰政策溝通的情況下,收緊貨幣政策可能會影響金融穩定。
同時,美聯儲較預期提前加息預計將導致全球金融環境趨緊,給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貨幣匯率帶來壓力。更高的利率也將使全球范圍內的借貸成本升高,從而導致公共財政緊張。對于外匯債務高企的經濟體來說,財政狀況趨緊、匯率貶值以及輸入性通脹上升等多重因素將為貨幣和財政政策取舍帶來挑戰。